中网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中网资讯 > 新闻 >
云从科技冲刺IPO:加码人机协同,加速产业落地,预计2025年盈利
浏览: 发布日期:2022-04-14

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云从科技IPO申请已注册成功,这也是科创板IPO申请注册成功的第一家AI平台企业,也是唯一一家全内资AI企业。

2021年,人工智能迎来红利大年,与此同时,该行业市场规模在持续快速增长。然而资本市场关于AI企业的质疑却越来越多,多家企业已进入上市排队模式多时,在此过程中有些已经终止了上市进程,而云从科技IPO申请注册成功无疑是这个时间段整个行业的一道曙光。

近年来,大部分AI企业陷入亏损怪圈,广为业内外诟病。云从科技在业务上深耕人机协同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实现了多领域落地,称2025年度尚能实现盈利。这也是目前的AI创新企业中唯一一个对盈利能力正面回应且表示可以实现盈利的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AI企业是为了研发核心的技术而亏损,未来其技术一旦得到大规模推广,可能会很快出现业绩翻转。

国内AI产业规模已超3000亿元,云从有望成“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

根据IDC咨询报告,全球人工智能收入预计到2022年同比增长19.6%,达到4328亿美元,预计2023年将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在增长方面,人工智能平台预计表现最佳,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4.6%。

ARK报告称,2030年,人工智能可能会以9%的速度推动全球知识工人的产出,从41万亿美元的人类劳动产出增加到97万亿美元的人机协同劳动产出,人工智能软件公司收入将超过14万亿美元。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拉开大幕的第一年,人工智能行业也迎来政策红利年。十四五规划建议多次提及“科技”,人工智能成优先发展领域之一,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重点是解决国家卡脖子工程,包括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

在融资方面,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事件发生723起,总金额达1468.37亿元。2021年1-7月,共有融资事件506起,融资金额达到1839.92亿元,融资金额已经超过2020年总金额。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包括商汤、旷视等在内的AI企业全部顺利进入了上市流程或成功上市,而云知声、依图等AI公司则选择了终止IPO申请,AI企业“上市难”成为目前业内外的热点话题。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人工智能便进入了“死亡之谷”的泡沫期,市场也正在对AI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在各界对AI的高预期向下回落之时,哪个企业能穿越“死亡之谷”很难预测。

云从科技自2020年12月上市申请被受理以来,作为“AI(人工智能)四小龙”之一,能否在这个时间点上市受到极大关注。

而此次云从科技能够率先实现科创板上市申请注册成功,从AI企业上市坎坷中突围出来,无疑是AI企业冲击上市道路上的一道曙光,同时也增长了行业的信心。而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有望进入大规模商用时期,产业链龙头将从中受益。

云从的架构、模式、产品以及未来发展规划都在上市材料公开后清晰起来,但如果剥开这些来探究云从的核心优势,无疑有两点:行业智能化实践经验及CWOS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加码人机协同操作系统,高研发投入打造产品技术壁垒

关于云从科技的竞争力,有一系列关键数字值得一提,这些数字从一些细节上描绘出云从科技的发展轮廓。

【1、3、5】:云从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用这三个数字来解读。

1意味着以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为核心;

3意味着“应用”、“系统”、“设备”三个方面的融合,通过生态合作来覆盖长尾用户;

5则是围绕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商业、智慧出行以及新基建等4+N领域整合优势以及创造力。

近年来,云从科技的营收规模高歌猛进,营收从2018年的4.84亿增长到2021年的10.76亿,近三年总营收超过30亿元人民币,项目数量由2018年的648个增加至2021年的2179个。

资产负债率由2018年的49.03%,下降至2021年的22.76%,综合毛利率从2018年的21.7%提升到了2021年的37.01%。同时,其亏损进一步收窄,从2020年8.1亿元减少到2021年的6.3亿元,经营状况持续好转。

与此同时,其在软硬件产品研发、核心算法领域不断深耕。

目前,云从科技拥有自主可控并不断创新的人机协同核心技术,技术方向上覆盖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全领域,已构建了100余项从感知到认知到决策的技术闭环。

核心战略上,云从创始人周曦提出在未来三年的目标是围绕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开拓一条产业链,从而成为AI行业的Tier1厂商,因为这将会使得云从更具有不可替代性、话语权强和利润空间高的标签,也会让云从未来实现第二曲线的高增长、高盈利、高稳定更有信心。

过去云从已经在Tier3、Tier2有了一定积累的成果,例如跨镜追踪屡破世界记录以及隐私计算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以后加强Tier1的建设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重点通过Tier1和Al精灵产品(OEM),实现对解决方案质的提升。而实现这些的核心底座则是云从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CWOS。

云从科技的主营业务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和“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已经从2018年的6.41%增长至2021年的31.5%。

而人机协同正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受到了国家的重视。2019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指出:“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析的智能经济形态。”

根据云从的描述,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可以实现技术与应用的工程化、模块化,方便不同场景的快速定制和适用。

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吕俊宽认为,两大趋势的核心让AI逐步走向产业:一是AI可以用规模化生产的方式来降低产业使用门槛,使技术成本可接受,即“AI民主化”;二是AI可以与具体的产业场景相融合,达成可靠、可见、可信的良性收益,即“AI工程化”。

而云从则称这种方式为“AI工程学”。

新基建项目无疑是云从用来打磨自己“武器”的前沿阵地,再通过经过检验的城市级“大杀器”去降维打击其它非新基建行业和长尾行业。

在一系列的科技成果背后,是云从科技的高研发投入,目前在创始人周曦的带领下,云从科技已经建立了成熟的研发团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超过600名研发人员,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40.17%,研发人员占比达到51.34%。

2018-2020年,云从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1.48亿元、4.54亿元和 5.78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0.61%、56.25%和76.59%。高额研发投入使其技术产品在研发创新上形成较高的行业竞争壁垒。云从科技表示,未来仍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公司竞争力。

业务已在多领域落地应用,云从科技称2025年可能盈利

AI公司普遍陷入亏损怪圈,目前,这一局面也是AI公司广受大众诟病的核心痛点,谁能快速拥有商业变现能力进而实现盈利,成了业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云从科技深入B端和G端客户,采用高举高打的模式开拓市场,从头部客户顶层向下辐射,以政府及重要行业头部企业客户为主战场。目前相关产品和服务已经覆盖政府部门、大型央国企业和大型银行等,中长期来看客户粘性大。

在业务布局方面,通过多年技术积累和业务深耕,云从科技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已逐步实现成熟落地应用。

其中,智慧金融领域已覆盖六大国有银行在内超过 100 家金融机构,智慧治理领域已服务于全国 30 个省级行政区政法、学校、景区等多类型应用场景,智慧出行领域已在包括中国十大机场在内的上百座民用枢纽机场部署上线,智慧城市领域已在广州、四川、湖南等多地建设“数字基座”标杆项目。

关于未来的盈利能力,云从科技在回复问询中表示,根据测算,2022-2025年其营收规模分别为16.82亿元、25.01亿元、32.27亿元和40.11 亿元,综合毛利率水平保持在50%左右。

云从科技表示,2025年度可能实现盈利。这也是目前的AI创新企业中唯一一个对盈利能力正面回应且表示可以实现盈利的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云从科技分别在2018年和2021年被美国商务部、财政部列入“实体清单”与“中国军工复合体名单”。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目前AI企业面临两种亏损状况,“如果AI企业只是在做系统集成的项目而且还亏损,那这种亏损便属于长期性的亏损,也不会有业绩翻转的空间,那么这种亏损对于上市公司的前景便是负面的;但如果AI企业是为了研发核心的技术而亏损,未来其技术一旦得到大规模推广,可能会很快出现业绩翻转。”